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關於打點滴的兩大錯誤觀念


關於打點滴的兩大錯誤觀念

許多家長帶小孩到小兒急診室,目的就是為了打點滴,點滴在多數台灣人心中有著神奇的地位。相信許多人都有一個共通的兒時記憶: [發高燒昏昏沉沉、全身無力,爸媽帶自己到診所找醫師,吊完一瓶 "有顏色" 的點滴後,燒就退了精神也恢復了。] 因此,點滴常和【營養針】、【退燒】畫上等號。

事實上,一般常用的點滴跟電解質水很類似,只是水、電解質、葡萄糖等內含物的比例不同,差別在一個是注射到靜脈內,一個是用口服的,既沒有足夠的營養 (無酯質、胺基酸,微量元素.....),也沒有退燒功能,充其量只能暫時補充不足的水分、流失的電解質、和低血糖。

點滴幾乎都是無色透明的,有顏色 (通常是黃色) 的點滴大多是加入維生素 B 群後的結果。會退燒童常是加入阿斯匹林類或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NSAID),對兒科病人來說,阿斯匹靈類容易產生雷氏症候群致命,幾乎不使用,NSAID 類最常用的 Ketorolac,目前被【衛生署強烈建議不要用在退燒】,因為有少部分的人會產生嚴重過敏性休克,因此目前對兒童來說,已經【沒有所謂退燒針可以使用了!】至於打完點滴精神會好,其實是把因為生病而缺少的水分、電解質、糖分補足了,人自然會覺得精神恢復,並不是得到 【營養】!

打點滴兩大錯誤觀念希望可以校正:

1. 點滴不是營養針
2. 單純打點滴不會退燒,兒童目前幾乎無安全的退燒針劑可以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