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熱中暑


 
 
出處/天下雜誌第527
作者/謝明玲
圖片/鄭佳玲
今年,全球各地飽受炎夏之苦,在高溫高濕的台灣,身體更難散熱,更容易產生「熱傷害」,引發致命併發症。做好三件事,就能預防中暑。
頂著三十五度高溫,陳小姐到合作的企業參訪。
中午日頭正豔。一個小時下來,她雖撐了陽傘,但因沒有即時補充水分,即使後來進了冷氣房,還是覺得頭昏、想吐。
全球都飽受炎夏高溫之苦。今年台北創下百年來六月最高平均溫度;七月初的九天內,英國已有七六○人在熱浪中死亡,日本也有超過萬人中暑。
七月中旬,陸軍下士洪仲丘疑似因不當管教,引發熱衰竭死亡的案例,更引起矚目。
如何預防酷熱環境下造成的「熱傷害」,是重要的健康課題。
高溫高濕 帶來四種熱傷害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暨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范豪益分析,四周環境超過三七.二度時,身體就無法用輻射的方式,將體內的熱排出,身體中心的溫度很容易竄高。
特別是台灣濕度高,不容易排汗散熱,更可能發生熱傷害的狀況。
萬芳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仁鴻說明,常見的熱傷害,有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熱中暑四種。
他解釋,這幾種熱傷害,主因都是在高溫環境下,身體大量的熱無法調節所造成的。
范豪益指出,大量流汗時,若沒有即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就可能發生「熱痙攣」,大腿、肩部等部位的肌肉出現痙攣。
會發生熱昏厥,主要因為熱讓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腦部缺血而昏厥,在老人身上很常見;而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水分、電解質失衡,血液濃度變高,還可能產生脫水,甚至休克的現象。
但熱痙攣、熱昏厥和熱衰竭,都是熱傷害中比較輕微的,身體的中心溫度沒有太過升高。
「熱中暑」則是其中最嚴重的。
范豪益指出,熱中暑的定義,是身體中心溫度超過攝氏四十.六度,還會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昏迷、抽搐、認不清環境與人事等。
「很多中暑患者剛開始還有排汗,送到急診時,皮膚是滾燙的,汗卻排不出來,」范豪益說。
熱傷害可能帶來更嚴重的併發症,如橫紋肌溶解、腎衰竭,或是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DIC)等。根據統計,在熱環境下,每十萬人大約有十七到二十六人,會發生最嚴重的「熱中暑」,不當處理,死亡率高達五成。


繼續閱讀>> http://www.life.com.tw/index.php?act=view&news_no=614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