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北海老人談真錄-白話譯註


北海老人談真錄-白話譯註

編整:光慧文化事業部編輯部

目錄:





《談真錄》原序

  談真錄。為十五代王祖覺一夫所作。蓋當時世人。迷真逐妄。誤守中和中黃及一切有為之法。日夜用功。老死無成者。不下數百萬人。夫子濟世為懷。實不得已而談真。自觀自在色空空色以及人心道心九節煉丹諸解。實發先聖未發之真。道前賢未道之秘。修道寶錄。三教真詮。盡洩於此。不但為當數百萬老死無成之救主。並為後世眾生之寶筏。然時將末會。道未普傳。欲言而不敢言。於不敢言中。又不忍不言者。恐後世修士。認假失真。盡途。故不惜苦口婆心。闢破旁門。以見本真。慈航法雨。眾生廣被。
  現當白陽應運。聖道普傳。使向之修士。泥於中乘者得知上乘之妙。拘於形象者。得悟無形無象之真。未遇明師。觀此錄知明師已然渡世。既遇明師。觀此錄以見三教同源。皆屬一理。聖脈相續。自有真傳。非一枝一葉一法一術所能擬其萬一者也。至於識透假假。自顯真真。可於錄中探討。自有豁然貫通之日。不得其門而入。難見宗廟之美。聖門心法。傳自心印西湖美景。舉世皆聞。然未踐其地者。何敢妄道哉。王老祖師。續承道脈得道之真。錄中所談。皆由真修實證。親歷其境得來。故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當此三期天道普傳之會。明師已然奉天承運。繼續道統。辦理末後一著。繼往開來。普闡真宗。善男信女。皆可得登彼岸。後學幸逢佳期良得遇真傳。
  今讀此書。始知王老夫子已得真傳。方為當世迷真逐妄者而談真。余若不得真傳。何敢妄擬談真之真意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三十歲次辛己菊月           下浣陋室居士序於津沽之慎獨齋

……………………………………………………………………………………

第一部  心性問答錄

第一問 「觀」的真實意義

或問:心經首句云:「觀自在菩薩。」又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然則非眼觀乎?
余曰:非也。
觀也者,乃目隨神往,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之意;非神隨目馳,竭其目力以觀之也。若竭目力以觀,則又隔一層矣!
自在菩薩者,吾之真法身也。吾之法身,凡當前空處皆是。觀自在菩薩者,謂之「觀空」也可,謂之「觀音」也可,即謂之「觀我」也亦無不可。
吾常聞郭老先生詩云:
「只用無色眼,不可著意觀,不離真如是,法相空體安。」
試即此詩,而深味之,而「觀」字之意,可渙然釋矣!



第二問 法身是無所不在的

或問:吾之法身,凡當前空處皆是。而空處之不在當前者,即不是乎?
余曰:善哉!此問也。言當前空處皆是,乃下手法也。至行深之後,不惟當前之空處皆是,即背後之空處皆是也;不惟背後之空處,即上下左右空處皆是也;且不惟身外之空處皆是,即身中之空處亦皆是。若云吾之法身,只在當前空處,至成功之後,何以包羅宇宙範圍?


第三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或問:《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四語者,註解雖多,皆與吾心不相契合。今求慈悲,再為解說或指吾迷津,開我覺路。
余曰:善哉!善哉!此四語,乃《心經》之骨髓,禪教之秘錄,能明乎此,即證佛果。乃天律森嚴,無敢輕洩。今當「天不愛道」之時,承子之問,不敢不告。
   「色」者何?即朱子所謂虛靈不昧之「靈」也。
   「空」者何?即朱子所謂虛靈不昧之「虛」也。
   靈體本虛,故謂之「空」;處處皆靈,故謂之「色」。
   「色」為空中之「實相」,乃無相之相,非「色不異空」乎?
   「空」為色裏之「真空」,乃不空之空,非「空不異色」乎?
   「色」所在,皆「空」所在,非「色即是空」乎?
   「空」所在,即「色」所在,非「空即是色」乎?
   人之學道,若能知吾之法身盡是空處;一切空處,皆吾法身,則幾矣!



第四問 真空的辨明

或問:馮祖師經云:「裏也空來外也空,四圍上下盡玄中。」其空如此,不落於頑空乎?
余曰:空者,虛也。而覺其空者,吾之靈也,此正所謂虛靈不昧之真面目也,又何謂其頑空哉!




第五則 不可說而說
或問:《金剛經》云:「一合相不可說」。今求慈悲,於不可說者,而說之。
余曰:「一合相」者,凡諸相既飛之後,所餘之相耳!此相也,乃無相之相,不空之空,一塵不染,萬緣俱寂。雖才如蘇子,不能寫其精神;畫如米老,不能繪其圖像。出言即差,有字即非,此所謂「不可說」也。此所謂不可說者,而說之也。




第六問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或問:《金剛經》云:「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然則「法」亦有捨之時乎?
余曰:至時宜捨,未至其時,則不可捨也。
又問:何為其時?
 曰:到彼岸也。
又問:何為彼岸?
 曰:明心見性時也。
若其心已明、其性已見,一切苦厄,均已渡過。當此之時,正當矜持拘謹盡釋,無思無慮,無罣無礙,優游自在。以後自化至此,則以空合空,以神合神;空之所在,皆神之所在。通三千大千,頃刻普照;無邊太虛,霎時遍滿;所謂至時宜捨者,此也。
若其心未明,其性未見,煩惱苦厄,均未渡過。雖當前皆天光,不知為履踐之處;太虛盡淨土,不知極樂之鄉,而遂欲不事操存,任意縱橫,其不流於放肆、淪於狂蕩者,幾希。猶之舟至海中,去岸尚遠,而遂欲舍舟奔馳,任意跳躍,不沈於苦海者,未之有也。所謂未至其時,不可捨者,此也。




第七問 心與意的對錯問題
或問:丹經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又曰:「自古真傳無口訣,了心了意是功夫。」
   若云:用心意是,則了心意非也。
   若云:了心了意是,則用心意非也。
先生必居一於此矣!
余曰:皆是也。「全憑心意」者,乃《虞書》所謂「道心」,《大學》所謂「誠意」
  也。
「道心」乃清淨之心,無心之心也。
「誠意」乃中黃之意,無意之意也。
所謂「全憑心意用功夫」者,正所謂「了心了意是功夫」也。
「了心意」者,乃《虞書》所謂之人心,人心即「私心」也。
《論語》所謂之毋意,即人之「私意」也。
「私心」乃往來憧憧之心,有心之心也。
「私意」乃思慮營營之意,有意之意也。
若此心不了,蔽乎「道心」;此意不了,害乎「誠意」。此心既了,「道心」始活;此意既了,「誠意」始現。
所謂「了心了意是功夫」,正所謂「全憑心意用功夫」也。




第八問 認清心頭的作用
或問:佛經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後之學者以「心頭」在肉心之上,將己之肉心時時拴縛於此。遂賜以嘉名,曰「守中和」、曰「守中黃」。
日夜用功,老死無成,不下數百萬,豈古人之誤人太甚乎?抑後人自誤太甚與?
余曰:非古人之誤太甚也,正後人之自誤太甚耳!何者?由不明「頭」字之義耳!「頭」也者,先也。「心頭」者,即心動之先也。
心動之先,乃大靜之時;正清清靜靜、瀟瀟灑灑、活活潑潑、無思無慮、無恐無怖、無人無我時也。
學佛者,於此時求之,則庶乎其不差矣!




第九問 動靜之間,神人分判
或問:人之修行,有成為輪迴種子者,有成為金剛法身者,其用功必有分也。請問之?
余曰:豈有他哉?只在「動」、「靜」間耳!
凡一切有為之為、有法之法、有意之意、有心之心、有神之神、有氣之氣,此皆屬乎「動」者也。動即與太極氣天相合。太極氣天乃半陰半陽之天,陽生則陰死,陰生則陽死,生生死死輪迴不停。
故煉陽神者,至太極陽絕之時,則陽神無所住之處矣。
煉陰神者,至太極陰絕之時,則陰神無所住之處矣。
其餘若大周天、小周天、吞清吐濁、抽鉛添汞,凡一切有為者,更無足論。如此用法,非輪迴種子為何?
至三教大聖人,皆無法之法、無為之為、無心之心、無意之意、無神之神,此皆屬乎「靜」者也。
靜即與無極理天相合,無極理天乃不動不搖、常清常靜、不生不滅、無陰無陽,萬劫不壞之天也。常與此天相合,吾之神即不生不滅、萬劫不壞之神也,非金剛法身而何?
偈曰:『一動便是輪迴種,一靜即是金剛身;
 此間若能分明了,常為神仙不為人。』




第十問 心、太極與無極的關係
或問:無極生太極。
「太極」為常動天、星宿天、一氣流行天,在無極天中。
「無極」為不動天、大羅天、無上天,在太極天外。
人去「太極天」若干遠?「太極天」去「無極天」又若干遠?
而曰:「不行而空」。曰:「不移一步到天堂」。又曰:「端坐上青天」。吾恐升太極、登無極,不若是其易也。
余曰:子何視天之遠也!
夫青氣為天,此天乃太極之天,常動不靜,陰陽互?,四時流行,在無極天內。
又一大為天,此天乃無極之天,常靜不動,貫乎氣天之中,出乎氣天之外。
凡太極之動,皆無極之理;太極之事,皆無極宰之。無在而無不在、無為而無不為、無有而無不有。
是「太極」為無極中一物,無極為太極外之一範耳。由此觀之,目前之青氣為「太極天」;而主宰目前之青氣者,皆「無極天」也。是太極之外,有無極;太極之中,亦有無極。人身之中,亦有太極無極矣!
又問:人身之內,何以有太極、無極矣?
余曰:若人身之內無「太極」、「無極」,何以不行而至?若是其易哉!蓋吾之身中,常動之氣、好動之心、喜動之心神,皆未生之初受於太極氣天,即「吾身之太極」也。
常清之神、常靜之心、常寂之性,皆未生之前得於無極理天,即「吾身之無極」也。
吾之念頭一起,即吾身中之氣動矣!吾之氣動,即與身外太極之氣相通,通則至矣!
吾之念頭一靜,即吾身中之神靜矣!吾之神靜,即與身外無極之神相通,通則至矣!
又何疑不行而至?若是其易哉!




第十一問 三教的真傳只在一心
或問:三教真傳,何者為最?
余曰:在一心耳!此「心」也,非憧憧往來之心、紛紛擾亂之心。
儒家所謂「在正其心」之心,佛家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也。
是「心」也──
以分於天而言,謂之「命」;
以受於人而言,謂之「性」;
以主宰乎一身而言,謂之「心」。
命也、性也、心也,其名雖殊,其實則一也。
人特患不識此心耳,苟識其心而養之,至於終身不違,造次於是,顛沛於是,將見始而勉然、繼則安然、終於渾然。
時而放則彌乎六合,時而養則退藏於密;何難與聖賢為伍、仙佛並肩哉?
又問:此心如何能養?
余曰:在寡欲耳!
又問:欲自何而生?
余曰:在視、聽、言、動耳!
非禮而「視」,欲生於目;非禮而「聽」,欲生於耳;非禮而「言」而「動」,欲生於口於身。其欲既生,其心則為欲所牽;日夜營營,寢食孳孳,而不得其養矣!
苟能非禮勿視,目欲寡矣;非禮勿聽,耳欲寡矣;非禮勿言勿動,口與身之欲又寡矣!其欲既寡,則其心不勞,清清靜靜,純是天理;活活潑潑,盡是天機。
孟子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誠哉斯言也。




第十二問 心與性的辨明
或問:心何以明?
余曰:欲明其心,當先識何為「人心」?何為「道心」?
若人心、道心辨之不明、識之未真,一味紛紛亂亂、憧憧擾擾,非是妄想,即是貪心,而欲「明心」得乎?
夫紛紛擾擾之心,乃「人心」也;欲明其心,先將此心放下,其所餘者,惟清靜耳!夫此清靜之心,即所謂「道心」也;將此心認得,而時時操存之,此即所謂「明心」,而始存心也。迨操存既久,道心常得作主,人心不能用事。
將心與道合,道與心契。心之所在,皆道之所在;道之所在,皆心之所通。道能豎通三界,凡三界之事,心即無不明焉,此即所謂「正心」;此即所謂「存心」,而後「明心」也。
又問:性何以能見?
余曰:欲見其性,當知何為「氣質之性」?何為「本然之性」?若氣質之性、本然之性,分之不清,見之不明,謂猶杞柳性、猶湍水性,即食色任此性而動,即率此性而為,則愈流愈下,錮蔽日甚,而欲見性得乎?
夫「食色之性」,乃「氣質之性」也;此性得於有生之初,來自太極氣天。知覺運動,乃其能事;甘食悅色,是其本體。欲見其性,先將此性放下,其所餘者,惟虛靈耳!
夫此「虛靈之性」,即所謂「本然之性」也;此性秉於未生之前,來自理天,無思無慮,乃其本體;感而遂通,乃其能事。將此性認清,而刻刻養之,此即所謂「見性」。此即所謂「見性」而始「養性」也。迨養之既久,則本然之性常常用事,氣質之性時時退聽,將性與天合,天與性通,夫天即理也。
性所在即理所在,見性即能見理;理所在皆性所通,見理無不見性。且性即是理,可以範圍天地而不過,其見性也固大;理即是性,可以曲成萬物而不遺,其見性也更廣。
此即所謂養性,此即所謂「養性」而始「見性」也。




第十三問 有沒有天堂地獄
或問:丹經云:「天堂地獄兩界連,任君腳踏那邊船,成仙成畜隨人願,若錯毫厘謬萬千。」不知天堂地獄,有乎否耶?
余曰:地獄者,天堂之對也;天堂既有,地獄也不能無矣!
又問:天堂地獄,既所不無,不知如何作為,天堂而後能上?若何作為,地獄始必下哉?
余曰:在「人心」、「道心」耳!
人身天堂地獄,或虛而無憑,而身內之天堂地獄,則實而有據。
「天堂」者,乃極樂之鄉也──
茍能「道心」為主,則清清靜靜、瀟瀟灑灑、活活潑潑、快快樂樂,仰則無愧於天,俯則不怍於人,大廷可對,衾影無慚,極而至於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無入而不自得,非天堂而何?
「地獄」者何?憂苦之境──
若「人心」用事,忙忙亂亂、紛紛擾擾、憧憧往來、思慮營營,日夜之間,純是私意;寢食之隨,無非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生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非地獄而何?
蓋「地獄」之種,以「人心」布之;布之既生,則生前受煩惱之苦,死後受陰律之報。
「天堂」之種,以「道心」布之;布之既生,則生前受無量之福,死後享無邊之樂。
知身內之天堂地獄,可不言而喻矣!
而身外之天堂地獄,可不言而喻矣!




第十四問 應與靜,如何合一?
或曰:《清靜經》云:「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夫常靜,即難常應;而常應,難常靜。而經曰「常應、常靜」,何哉?
余曰:善哉!子之問也。此大聖大神,動靜合一之功;非大聖大神,不能至此;非大聖大神,豈能言此哉?子既問此,吾不能言其詳,但言其略可耳!
常人之靜,每患乎應;而聖人之靜,常資乎應。常人之應,恆妨乎靜;而聖人之應,正驗其靜。蓋靜之時,即應之時;應之會,即靜之會。
「應」為靜之「苗」,「靜」為應之「根」也;「靜」為應之「體」,「應」為靜之「用」也。
所以造次於是,顛沛於是。常應常靜,應變亦靜。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應常靜,應達亦靜。從何知?
     寂然不動,常靜也;感而遂通,則常應矣!
     不動道場,常靜也;遍周沙界,則常應矣!
     舜克明德,文能緝熙,常靜也。
     而以親九族,協和萬邦,為君止仁,為臣止敬,則常應矣!
     即子思子曰:「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無非申此常應常靜之意。
總之,位天地者,必育萬物;有全體者,必有大用;能明者,必能新民;此動靜合一之功、內外合一之道也。
彼世之學,無為而不能無所不為者;能靜而不能動,猶之能坐而不能行。此天地間之閑民,非天地間之大神大聖也。此常應常靜之大概也!子而欲問其詳,請再質諸明者。

第十五問 無上之大道
或問:當今之道,有所謂九節工夫者、周天工夫者、頓教工夫者,此三等者,果孰高?而孰低乎?
余曰:吾試歷歷陳之,高低自見。
九節工夫者,特有九節之名者耳!而用工夫者,實一節未能做成。何者?以「人心」用事耳!
  以人心守玄關,則火炎於上;
  以人心降甘露,則寒凝於下。
   且烹煉用力,升降用心,則元神勞苦,而不能養;如此用法,百無一成。
又問:當今用九節工夫,亦有得夫效驗者?
余曰:凡得效驗者,皆以「了心了意」而得,斷無有「觀香火」、「背口訣」而得者。
   若夫周天工夫──上守玄關,了心了意,則真火自降;
   下守丹田,了心了意,則真水自升。
   水升火降,水火既濟,法輪常轉,久久功純,神隨氣行。
出小息天,入大息天,亦可以為氣中神仙,與天地齊壽,日月齊年。至元氣將終之時,將與氣俱盡。所謂:「饒君八萬劫,終須落空亡」者,此也。
若三教真傳乃頓教法門,無住心法,無為大道。參得透,當前就是;解得開,轉瞬即成。現出金剛法身,億萬劫之三災八難,不能損其一毫;認得本來面目,三千界之凶神惡煞,無敢近其咫尺。清靜百千劫,快樂億萬年;與無極齊壽,與仙佛齊肩。豈可與旁門左道,同日而語哉!
   蓋九節工夫者,純任有為,所以百無一成也。
   周天者,在有為無為之間,所以與天地齊壽,日月齊年也。
   三教頓法,純任無為,所以與無極齊壽,仙佛並肩,為無上之道也。




第十六問 根本究極的妙道金丹
或問:丹家專言煉丹,不知丹之有乎未也?
余曰:「丹」字之形,上半象「日」,下半象「月」;日月交則為「易」,合則為「明」,化則為「丹」。蓋日為「離」、為火、為「己土」;月為「坎」、為水、為「戊土」。將「離」中之真陰降下,添於「坎」中;將「坎」中之真陽換出,填於「離」中;復還「乾」體,結而成丹。「離」本「乾」體,乾爻用九紫,九數屬金,故為「九轉金丹」。
  「坎」之中爻為陽,故為「九轉還陽丹」。「離」為九紫,又為「九轉紫金丹」。
「戊」「己」相交,二土相合,結成刀圭,又為搏黃土而成丹。
丹家所言結丹之法,種種不一,難以枚舉,要皆煉陰陽二氣而成,非煉虛靈之神成也。
若三教大聖,以虛靈之神善養成丹,至其丹養成,則豎通三界,橫?十方。
其在儒也,則固範圍天也;其在道也,則生育天地;其在釋也,則不動道場,遍周沙界。此乃無影無形之丹,非白非青之丹,以視夫煉氣成丹者,奚啻霄壤。

第二部 真理天道


一、末後一著真空大道

  末後一著:末後方傳這一著也。
  蓋自天開於子,萬類自「無」入「有」,自「理」入「氣」之所自來也。此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以漸入「有」之次第也。午會傳道,二帝三王,道與權合,道法寓治法之中;於時為「春」,乃抽「象」還「氣」之漸。三教聖人,塵視祿位,大闡天人性命,無聲無臭之大源;乃由「氣」還「理」之漸,於時為「夏」。
  末後收圓,道在庶人,闡明理天、氣天,窮人心、道心之來源,究理性、氣性之本始。性受太虛空,自天而人;性還太虛空,盡人合天。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遺之神;放彌六合,退藏於密,其味無窮之理。道旨並傳,得之者,希賢希聖;悟之者,成仙成佛。挽斯世為唐虞,登斯民於仁壽。
  獨標元神理性,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無為而成,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谷神不死,至理不變之真。
  撥除?煉私慾所生之濁精,與夫形質後起終有窮盡之濁氣。
  小無極、大無極,念息則洞會交運,盡人合天如彈指;小真空、大真空,理純則渾合無間,返本還源若反掌。發前聖古未發之秘,明千古不明之理;乃由「氣」入「理」之漸,於時為「秋」。
  或曰先生所傳一著,神通廣大,證之,點開智慧通天眼,漏出金剛不壞身;與末後大道真經,明心見性、超生了死、出苦還源、成其正果、端坐上青天之說,反復思維,似乎不錯。以「元神」為舍利子、諸法空相、即金剛不壞身,誠然!
  但不知末後大道怎講?予曰末後收圓,有相歸無相,有為還無為。無極真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超出三界,非範圍天地而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實有者,惟一合理相;真空法相,即一合理相。萬般有相,終歸有壞,而靈光真性,永劫長存,非真而何!
  經者,徑也;由此而行,可到無極理天,非徑而何!
  性合無極,明此則明道心所在,見此則見佛性所在,非「明心見性」而何!
  性還無極,與無極同體、與天同壽,永免輪迴,非超生了死、出苦還源而何!到此境界,號無極天,非成其正果而何!
  端坐上青天,端身正坐,萬慮俱靜,則元神之諸法空相,不行而至;日月星辰,上極穹蒼,即目所見,此神之不行而至也,非端坐上青天而何!
  蓋無極真性,內貫一身五臟六腑,識饑識飽;皮毛筋骨,知痛知癢;目之能視,耳之能聽,足之能行,手之能握,心之能應酬萬變,莫非神也!
  在外則貫滿虛空,凡四時之升降、星斗之運行、日月之盈虧、物類之大小、人事之往來,觸耳則聞、觸行則覺,神欲往則身從其往,神欲來則身從其來,此至「無」能御至「有」也。
  子會開天,此性漸漸入氣入質,而立三界;午會則離質離氣還於無極,而漸成空劫;晝作夜息,望明晦暗,春生冬藏,陽會主生,陰會主收,理一無二,又何疑乎?
  問者唯唯!少間又問曰:元神性理,通天徹地,既知之矣;如不經?煉,恐其罡風奈何?
  子應之曰:三教聖人皆有?煉之法,而不同今日旁門小道之?煉法也。
  非禮勿視、聽、言、動,此儒家之?煉法也。
  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此釋家之?煉法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此道家之?煉法也。
  ?煉者,煉去私慾,復還天理之謂也。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又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又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遣慾寡慾、存其心、養其性,乃明心見性、修心煉性之正法也。
  問者感悟,喟然讚嘆曰:今日知三教傳心,當前即是;克己復禮,一言盡矣!但不知金丹之家曰「煉精為立基之始」,是耶?非耶?
  子曰:得其心法,則是。如搬運眼觀淫色而心動,則命門相火隨之而動;相火動則爍氣燒乾,血結而為精。元神即元氣也,如星之在天;濁精石也,如星之殞地;化而為石,有化而還為氣,復生於天者乎?未之有也!
  吾之煉法,不與眾同,先知精之所失,以不煉而煉之。蓋眼觀淫色而心動則失精;耳聽淫聲、口道淫言、身觸淫物、心生淫想,此皆失精之由。吾則淫色、淫言、淫聲、淫物、淫念,不觀不聽、不言不想,端倪不動,天理渾然,精何從而失乎?與其法施已然之後,不如理禁未然之先,為愈也。
  如不明失精之來由,妄施?煉之法,多談龍虎嬰?,陰陽會合交媾之由,此家本無賊,而引賊入院之事也;不惟不能煉精,精返愈洩,何也?不言嬰?、金公、黃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還無,還不知「虛」在何處?「無」在何方?言之諄諄有味,修者百無一成。
  爾不歸無,焉知無?無為之法,乃妙法也,玄妙也;玄中有妙,妙中有玄也。多由於外感,而後精失,此則不待外感有形之物,而內生無形之精矣。若不得其正,則是如搬運探戰,逼運三車,此揠苗助長,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此乃磨磚作鏡,畫餅充饑,說者似乎有理,做去百無一成。何也?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聲音臭氣皆屬無形,尚非天載,況慾念感生之濁精乎?交感之情,孩童無有,慾火未萌;男子十六陽精通,女子十四天癸至,情識既開,嗜慾漸盛,慾火將熾也。情生則精失,此即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引賊入院,莫此為甚矣!
  蓋心守丹田,則「神」入「氣」中,「無」漸入於「有」,精自生矣!生則如星殞地,還期必難矣!
  人自寅會下世,始出此一段靈光;神生氣,氣生形,此自「無」入「有」也。神還無極,則百骸之精皆隨之而還,自然之理,而又何疑乎!
  故老子以無為而化,舜以無為而治,孔子以無為而成。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之一字,三教同然。佛曰「觀自在菩薩」,道曰「觀空亦空」,儒曰「顧諟天之明命」。由此觀之,三教心法可知矣!


二、勸大眾修行歌

愚道末承師命舟撐維揚 說幾句無為法普渡賢良
無為法原來是古佛密印 無為法原來是三教道綱
儒無為能自慊不憂不懼 道無為能得性不惶不忙
佛無為常自在無恐無怖 一無為了萬法即到天堂
無為法在當前如意即是 只用你仗慧劍割斷柔腸
三心掃四相飛真神即現 煩惱盡妄想除主人自康
仰不愧俯不怍無束無拘 省不疚志無惡何憂何傷
活潑潑瀟灑灑無沾無染 明晃晃亮堂堂無體無方
又逍遙又自在無邊快樂 又明白又靈惺不味清涼
仰彌高鑽彌堅一合理相 火不溺火不焚不壞金剛
千妖出五魔降真常不變 三災臨五雷發法身無防
也無聲也無臭聲臭俱泯 也無人也無我人我雙亡
也無陰也無陽陰陽俱化 也無生也無死生死如常
稱為仙稱為佛強立名字 號為聖號為神多此揄揚
能如是在人間即是天上 能如是在地獄化作蓮邦
不必勞接引佛前來接引 心一靜真性復即見無皇
無庸煩護法神前來護佑 性一見金光現萬邪退藏
認的真養得到超越佛祖 見得實說得出纔算棟樑
這就是無為法真憑實據 豈等於有為法兩頭齊忙
不煉精就煉氣血心用盡 又提上又降下元神勞傷
講陰陽說龍虎不能攝領 論嬰兒道水火難以提綱
講一個主人翁立劈兩下 任憑你糊亂作難脫無常
大周天小周天盡屬小道 煉陰神煉陽神皆落空亡
有陰陽即難逃輪迴之苦 有對偶安能號無上法王
徒勞神不養神磨磚當鏡 總有些小效驗石火電光
到後來大限到不能作主 黑暗暗昏沈沈那是家鄉
到此時方曉得有為無補 始懊悔生前時傳受平常
修道人那一個不為性命 為何不學無為歸根還鄉
這就是愚道末所聞所見 寄天下眾道友細思細量

…………………………………………………………………………………………
三、勸女眾修行歌

愚道末承師命開化南方 說幾句俗言語接引女娘
女娘們欲修行非同容易 怎能如男子們自主自當
有翁姑與丈夫又阻又擋 有東鄰與西舍說短說長
有至親有至戚你來我往 有兒童與小女掛肚牽腸
掃不清除不盡凡情俗念 解不開頓不斷愛鎖恩網
怕的是一家人不調不順 不覺的無明火直沖頂梁
一把火燒壞了蓮花寶殿 連累了殿內的不壞金剛
婦道們欲修行如此不易 更可憐修行的這些姑娘
自修性自了命那個知曉 不擇配不婚娶聲名外揚
此說好彼說歹多生議論 人皆濁我獨清誰識行藏
入道時只想著成佛作祖 不過是三五載即上天堂
那知道佛家功無窮無盡 那知道西方路又遠又長
修一日又一日無有效驗 修一年又一年只是平常
又不凡又不聖何等煩惱 又不僧又不俗那樣悲傷
說不盡婦女們修行苦況 且把這要緊話略表數行
那知道婦道們別無出路 不修行怎能出苦海汪洋
臨危時有兒女不能頂替 臨危時有銀錢難買無常
姑娘們不修行別無出路 一失足落紅塵不得安康
有翁姑與丈夫受其轄管 輕則罵重則打那樣淒涼
有情理不敢言吞聲忍氣 只逼的無有路投井懸樑
這就是婦女們無量之苦 又何不立志向打退魔王
有毛病與脾氣急速改變 留一點污一點埋沒性光
心不投意不順反躬責己 不怨天不尤人纔算賢良
眾道友貧與富一樣看待 眾道友過與失總要包荒
彼有長此有短休生愛憎 也無嗔也無恨和氣一堂
將凡情與俗語拋在雲外 將煩惱與妄情一掃淨光
身在世心出世毫無掛念 雖在塵不染塵自有主張
常參禪常打坐不急不燥 常誦經常燒香無怠無荒
現如今明人出真道發現 無為法傳天下普渡賢良
有緣的婦女們聊通一線 霎時間將地獄化作蓮邦
最怕的苶緣人聞言不信 執望著有為法難見老娘
心不掃相不飛怎曉明路 心不明性不見那是家鄉
色是空空是色那個知曉 有中無無中有那個昭彰
誰曉得無為法有著有落 誰曉得無為法不空不亡
誰曉得無為法無影無象 誰曉得無為法無思無量
誰曉得無為法不驚不怖 誰曉得無為法不慌不忙
誰曉得無為法無人無我 誰曉得無為法無短無長
誰曉得無為法無生無死 誰曉得無為法無弱無強
誰曉得無為法常快常樂 誰曉得無為法又清又涼
說不盡道不盡無為奧妙 寫不出畫不出無為異常
婦女們若不明無為大道 落東土受苦楚空來一場
婦女們若能明無為大道 在天上不下世常伴無皇
瀟瀟灑無拘束自在無盡 活潑潑無牽纏逍遙無疆
桑變海海變桑與我無礙 天翻地地翻天與我無妨
三災侵八難臨萬?無壞 千奷出五魔降一毫難傷
我說的盡都是真情實話 萬望你婦女們仔細參詳
參得透行得到超凡入聖 認的真守得定歸根還鄉
最怕你心不明是非莫辨 定盤星錯認了投入火場
貪有形與有象投入魔黨 樂有為與有法得罪上蒼
大周天小周天原非無上 陰五雷陽五雷豈能久長
半空中天橋現莫云正路 就地上蓮花生休坐當陽
有佛迎與佛接穩穩勿動 賜仙丹與妙藥萬萬莫嘗
有好聲與細韻耳莫聽受 有清香與美味鼻休評章
這皆是空中裏降得魔考 起貪心主人翁立時著傷
這些話婦女們更宜切記 怕的是那魔至忘了真常
你想想本來性那有貪來 有貪心輪迴中不能躲藏
真實話不虛假絲毫難盡 擱下筆絕了白為紙不長
今遇明師指 透出太極圖
神合無極理 性守太虛空



四、談真詩偈五十五首

1. 大道分明在心頭 有作有為盡下流 識得當前真靜土 萬部丹經一筆?
2. 凡情已了夜得燈 不隱不現真性宗 勸君休撈水中月 一輪皓月在當空
3. 修行大眾理看穿 休泥丹田與玄關 真性身中無定所 佛在心頭無影山
4. 玄關一竅引誘人 及到彼岸捨此心 人生壽限難滿百 何不早早將師尋
5. 不離真性即是功 應用無染徹底清 家鎖頓斷罣礙了 荷擔如來大英雄
6. 真性常住萬法空 形形色色影無? 妙行無方那有象 靈光無殿亦無宮
7. 法身?界化無邊 真性聚散無方圓 大而能小人難見 不似日月不似天
8. 一念不生無死活 靈靈惺惺即是佛 凡有所住皆假像 不執不著彌六合
9. 人情世事如水波 一腳跳出是非窩 自在菩薩常常守 五蘊皆空為大羅
10. 萬法皆空無去來 那有酒色與氣財 世人先埋後來死 未見先死後來埋
11. 能所兩忘神自明 智理俱泯由天聽 易占辭寡吉人象 三昧無諍大英雄
12. 玄關丹田也非真 及到彼岸捨此心 放下塵緣成大道 貪嗔兩忘無我人
13. 真修無為誰人能 世間財色作賓朋 貪嗔不起大劫脫 清靜無為即天宮
14. 莊嚴佛土亦非真 無住妙行養道心 色空兩忘常常淨 靈光充塞無處尋
15. 身心放下真性如 無人無我是工夫 一靜即超三界外 化無所化無不無
16. 三教傳心別無功 不泥富貴不泥窮 酒色財氣處處有 住塵離塵大英雄
17. 人心不悟夜無燈 真性不復有何能 百尺竿頭再進步 光明寂照處處通
18. 念盡不起有何言 靈靈惺惺樂自然 遊遍大千何嘗動 無疆無界無方圓
19. 真性無去亦無來 不現因墜酒色財 身在大海反覓水 那個家鎖頓得開
20. 荷擔如來一人無 依假作真為工夫 放下塵緣得至樂 何思何處何所圖
21. 希聖希賢少有能 詐言妄語人皆聽 道德宜修誰肯信 舉步輕狂竟相從
22. 天堂地獄何嘗無 全憑自己擇路途 光明大道幾個走 灣灣小徑人人趨
23. 西方路上差人多 皆因有水起風波 若入萬有心不動 即是如如一佛陀
24. 妄果自謝即脫離 幻境皆空出蒙迷 洗足上岸莫等候 候佛接引是愚痴
25. 愛網無闌愛不纏 千緣來時若無緣 禪定若在熱鬧場 四面皆水不生?
26. 心生於性意生心 意轉為情愛金銀 只因一念無了期 真神迷昧似海深
27. 凡情看淡不累心 何須礦中去求金 有為無補那個曉 真道冷落幾人尋
28. 大道冷落無人尋 尋得源頭是真人 若人獨得道中妙 高舉慧劍劈碎琴
29. 真性現時口難言 如同嬰兒盼明天 無人招引哈哈笑 樂中之樂對誰談
30. 論性論命論天理 誰人曉得真玄機 空口言來皆無補 若問虛靈那個知
31. 真空妙理皆相傳 誰人知得所以然 性到一合我怎樣 深味潛嚐水如鹽
32. 背磨心地似煉丹 如如不動理中天 念盡不起真性現 無死無怖樂自然
33. 無塵無垢無恐生 念善念惡盡皆空 悟得本來無一物 光明照寂處處通
34. 離色離相離輪迴 無人無我無是非 當知本然清靜體 方知無為無不為
35. 真性無相道無邊 有作有為有遮欄 枷鎖頓斷蛟龍走 雲盡自然露青天
36. 脫離凡塵如登山 上時下時總一般 識破名利無關鎖 到處風光盡佛天
37. 凡情不離休自跨 水中月影鏡中花 一朝大限臨頭上 始悔當年用意差
38. 凡情看破有何言 無罣無礙是真詮 時時不離玄中妙 處處皆為極樂天
39. 世界極樂本自然 莫尤世人莫怨天 明師指點虛心受 行立坐臥在當前
40. 當前快樂本性還 頓悟即是大覺仙 割斷情欲心放下 靈光充塞無極天
41. 無極天外別無天 性復即是大覺仙 禮經拜相人心造 極樂乃是不動天
42. 達摩西來一字無 自性如如是功夫 一切有為皆是假 當知南無南不無
43. 大道凡情本相離 兼得其妙是心迷 放下塵緣真性現 針無兩利名不虛
44. 真性常覺大羅仙 水盡何處起波瀾 如夢初醒豁然貫 纔知三教是同源
45. 三教同源一脈傳 盡人合天無異言 人心放下道心現 目前即是天外天
46. 天外有天人恆言 凡人悟得在當前 位世離世無沾染 即是世外大覺仙
47. 家鎖何嘗將身纏 自己卻把自己拴 斬斷塵緣離色相 一靜即是大覺仙
48. 放下凡身法相成 即是三教末後功 浮雲不起紅曰現 何嘗有心去尋明
49. 有心尋明明不明 出離此籠入彼籠 自覺自身無塵垢 那知還在泥水坑
50. 無思無欲無所忽 即相孩兒去背書 開口未念第二句 平等無相心如如
51. 暫而未久世俗人 取短續長淺見深 不困不乏靈明現 念盡即能貫古今
52. 倒騎驢兒把頭尋 背著老娘找母親 身在大海反覓水 誰能識得本來真
53. 見了真空空不空 性明何處不圓通 根塵心法?無物 妙用方知與佛同
54. 無影山前一盞燈 照徹大地放光明 有人識得此燈者 便是長生不老僧
55. 世上萬物總是空 不如回頭早修行 脫了苦海登彼岸 靈山陪伴老無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