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後一著
點道詞云:「末後一著昔未言,明人在此訴一番;愚夫識得還鄉道,生來死去見當前。」末後者,最後也!即指本元會「天定十佛掌教,業已過了九佛!現在只剩下第十佛彌勒佛之龍華收圓」了。現在天地之氣數,已至「午未」交替,午會氣數將盡,而收束收圓之時節(秋收)已迫在眼前。故上天敕令諸天神聖倒裝下凡,各處奔忙、各顯神通,挽救原人,齊登法船,待機開往「龍華會」,見佛聞法證果也。
奉天承運,蓋天地始定,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至卯會聖人出世,明明上帝派七佛治世,三佛收圓。自開天闢地以來至天窮地盡,其間謂之一元。一元共分十二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混沌初開,定就十佛掌教,即七佛治世,三佛收圓。初佛降生南方,名赤愛佛,掌天盤六千年(卯會)。二佛降生北方,名生育佛,掌天盤四千八百年(卯會)。三佛降生東方,名甲三春,掌天盤三千七百二十年(辰會)。四佛降生西方,名酉長庚,掌天盤七千零八十年(辰會)。五佛降生西北方,名空谷神,掌天盤五千二百八十四年(巳會)。六佛降生東南方,名龍野氏,掌天盤五千五百一十六年(巳會)。七佛降生東北方,名繼天佛,掌天盤五千八百年(午會)。七佛之後,伏羲氏為代理佛,掌天盤五百年(午會)。以上七佛治世稱為神治時代,七佛以後,三佛收圓。八佛應運,名燃燈佛,是為青陽時期,初會收圓,大開蓮池會,掌天盤一千五百年(午會)。九佛應運,名釋迦佛,是為紅陽時期,二會收圓,大開靈山會,掌天盤三千年(午會)。十佛應運,名彌勒佛,是為白陽時期,三會收圓,大開龍華會,掌天盤一萬零八百年(未會)。至未會數盡,治世圓滿。申會收人,酉會收地,戌會收天,至亥會大混沌,而完成「一元會」之運轉。
現值「午未」交替,九佛釋迦佛滅渡以後,現在正值末法傳世之時,人間已然因失去正法之引導,加上人心「日趨腐化」、「道德淪喪」,所以早已呈現一片混亂!眾仙諸佛日夜忙碌,準備第十佛彌勒佛之最末應運,以達成十佛收圓治世之神聖任務。
彌勒佛從初發心即修「慈心三昧」,歷經無數劫至此「未會」,因滿果熟,其慈光澤披三曹,成就「未會」之大同世界、人間淨土。令有緣眾生,個個皆得證果,了脫生死,得大自在解脫。現在道劫並降,道救良善,劫收惡男。三期末劫將會有空前絕後的劫煞,此劫煞將會善惡分辨、玉石分班,真修實煉者才可脫劫。至「未會」時,世界人類有道遵德,而無道失德者,則不存在了。故現在正值「午會交未會」之末劫年,最適宜修道,更宜「及時行功了願」。因為現在正是生死最後關頭,要超生或下墬,就全看此時了。這是最後一次可以得救,免於「生死輪迴」的良辰佳期。
在三期末劫裡,會遭受劫難的是那些沒有求道,也就是沒有受明師點開生死門、承受性理真傳的人。在此三期末劫中,我們能求得大道,那實在太榮幸了,故也唯有真得實修之人才能躲災避難,所以上天為了拯救世人,特於此時大開普渡,廣渡眾生。上天大開恩典,放下白陽法船,只要上了白陽法船,得受「三寶真傳」,好好修持,真誠堅恆,腳踏實地,盡力而為,必能於「龍華三會」,見佛聞法證果。
此期白陽期盛逢「彌勒祖師」應運掌天盤,濟公活佛、月慧菩薩掌道盤,三佛共辦三曹普渡收圓大事。因此一貫道乃以彌勒祖師為主要之神祉,濟公活佛倒裝下凡為師尊,月慧菩薩倒裝下凡為師母,此三佛乃末後一著,普渡收圓之三佛也。
點道詞這一段之含意為:「最後一次普渡收圓大事,過去諸佛諸祖皆未曾說過,明人在此解釋一番,令愚夫愚婦都能識得『返回無極故鄉之路』。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於當前即心了了分明」。「明人」者,乃指「實知三寶真傳之人」。「末後一著」乃指此次三曹普渡收圓,是上天恩賜之最後一次「超生了死」之良辰佳期。如果失掉此機會,則還要等下一個元會才有機會。試想,「末後一著」是何等的重要,同修們,請不要錯過此良辰佳期。願你我共勉之。
天緣佛堂 溫詠鳳
「立」者,大力凝固、鑄鍊如鋼而不動搖;「志」是志向、志氣。做任何事情要有所成,必須篤「志」而體,即堅定志向的去實踐。「志」好比種子,有了這顆種子,才會生根萌芽,小苗長成大樹,開花、結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方能成「材」。至於立「志」,還看大家立什麼「志」?孔子說: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個「學」字並非一般的學問,而是社會做人的根本道理,也就是「禮」義、「仁」義。「仁」是以萬物為一體,成為一切「善」行的根本;禮者「理」也!符合於天理,時時合理、處處合理;都關乎我們一輩子的事業。「志」確切是很重要,它決定了我們一生發展和方向。「立」於所「學」,才有標準,有了標準,就能堅定的去履行、奮鬥,唯有這樣的人生,才算充實、有意義。「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奔逸、飄蕩。孔子也說:三十而「立」,是內在的「立」;那應該有何作為?又應該有怎麼樣的擔當呢?大家都知道,黑格爾曾提出的三段論:「正」、「反」、「和」。首先,請容許後學回顧一下此前的三個階段:幼承庭訓,母校栽培,所接受一般的教育,皆是「正」的;多麼純潔無瑕的歲月啊!相信星星、月亮、太陽,發光發亮;花朵鮮麗奪目,人心善良、慈藹。尤其陶醉在小小的圖書世界裡,每一個童話故事,都是溫情洋溢,沒有負面的憂傷,這是「正」的結果。及長踏入社會,狹逢「越戰」,國勢阽危,干戈擾攘,如火如荼,民不聊生,寢食難安;直覺一切不盡如人意,是成人世界在欺騙了自己。心力交瘁的生活,充滿著猥瑣、醜陋、卑鄙、欺詐……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叛逆表現了強烈的反彈,此就是「反」的時段。俟至輾轉安抵美國,三十歲年紀,大概是趕及人生「和」的佳期了,它既不像荳蔻年華的一片光明璀璨,亦不似「憤青」的灰黯無光,乏善可陳。由始至終,萬分之感恩上天老慈悲,賜予良好契機,求「道」、向「道」、學「道」。前此之初「人」彷彿有兩條生命:一在體「內」、一在「外」,界定了天堂與地獄;體「外」是殘酷的現實,體「內」所擁有的卻是一個美麗的心靈世界。從內心的心靈獨立這個意義上來言,真正好的學習是「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東西,一切為我所用。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此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這一種自信,不是與外在的所有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了一種融洽與相互提昇。藉此以泰山的一副對聯上面如此寫著:「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當年孔子曾登上泰山,覺得天下變得很小,因為站得高,只是見過滄海的壯觀,很難把河、湖之眾「水」放在眼內,因為看得遠,所講的是對山、川之感受,並非征服而是演繹山、川對自己的提昇、拓展。同時亦告訴大家: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盡可能及時來掌握,乃「立」的見證。必須有「志」學習,才會有恆心以達到這指標,一種「為我所用」之融洽境界!
孔子一直教學生,如果想過著樸素簡約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該操心的不要去操心,並非通過「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自己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於「內」在的心靈標準來衡定自己的生命,是否已經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能夠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忠」於自己的心靈,由心靈指定,以決定著行為的方向。大家看看現今社會裡,人人在競爭中生存,處處有喧囂、有矛盾,憂煩充塞著人生。固然「人」需要物質,才能生存;然而「人」要有了理想,才算談得上生活,不妨來分辨「生存」與「生活」之間的不同──動物生存,「人」則是生活。仔細觀察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必定是很有理想的人;兼且高尚的人,肯定是當上物質的主人,而非做物質的奴隸。「人」的活動,如果不是被高尚之理想所鼓舞,那它是無益又渺小的微不足道。固此,人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之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於至「善」、至「美」之境地,歸納「人」的生活,在任何條件都合於「道」則泰然自得。「道」幫助我們從容面對順境、逆境,讓大家過著有原則,有意義,有滋味的生活!
論及「立品」,品即品行、節操。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品質;仁義、禮義都是好的品質。要有德行必須「立品」。進行認真的修養,假裝是裝不出來的。主宰一切是心靈的修養,道德為先。君子立身處世言語、行動是關鍵。任何外在的道德行為,都基於內心的一定境界。幸福的心靈氣質是善良,「良知」又是人心向「善」的保障,人有良知,就會知道道德的規範,而符合於它的行為。知「善」則充之,知「惡」則過之。「善」則道德廣大,道德廣大能容人,能容人則平凡中顯得偉大。反觀每一個人,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上,絕對擁有的是本身自己,這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錢;向「內」追求,增加知識,提高修養,完善人格。向「外」追求:做點事業,「行道」、「辦道」,聖凡兼修。全靠自己來保持主動、自覺、能量性。奈何人們往往把己私當成「自己」,以為自己是名譽、地位、金錢、享樂所要滿足的對象,於是拼命追求這些身外之物。實際上,恰恰有害於自己。大家應該弄清楚什麼是「真」己?什麼是軀殼?只有這樣才能學會「為」己、「克」己,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生命。
人的學問不能長進,只由於「心」「志」不勇敢,務必豎立大「志」向,內「心」穩重,就可以克服外在行為的輕浮;學問精深,就可以發現「內」在的能量,可見「人」的道德生活中,「志」是何等重要。再者「志」向宏大而性情缺乏剛毅則難以立「志」;換言之,性情剛毅而「志」向不宏大則無以保持。多少人之隨波逐浪,湮沒於流俗中,皆因「志」不立;惟有「志」於學者,才能夠刻苦、專注於修持,而不執著於物質及名利的追求,不允許絲毫雜念萌生,方纔使人堅定的走道德的路。正是:「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教給我們的是:智慧、內心的定力與信念,不因壽、夭改變信念,堅持修身到生命的終結。聖人談「道」,樸素,謙卑,不爭「名」逐「利」,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才算是站得高、看得遠;去掉了一切浮華、奢侈,灑脫的看淡生活中的一切慾望。敏捷勤奮,謹慎於言者,才能夠先學於人而廣聽博取。列舉:「恭」──儀表風度,整齊、清潔。「寬」──有同情心,能體諒人。「信」──側重信諾,肯於負責。「敏」──講求效率,絕不拖延。「惠」──對人有愛心,維護弱小。以上是修養基本工夫。親「本」為美德,違背原則,即成謬誤。自我修養的道德提高是傳統美德之一,日日反思、檢點,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自尊自重,更要自勉自勵,瞬息間,都不放鬆修養,「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藉這「立志、立品」課題裡,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照耀下,開拓、提昇效率,共同來建立一個君子的仁愛情懷──立於「仁」、依於「禮」、志於「道」。好學與否?不是方法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是一種精神。「人」必需有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精神生活來完善我們的人格,俾予淨化: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讀孟子心得淺言 黃明雲
前言: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說年輕時曾受業于子思門人,孟子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子思大約卒于公元前402年,子思為孔子的孫子。雖然孟子與孔子、子思的出生年代不為相連接但是儒家的道脈真傳,儒家仁道思想,由於他而得以發揚光大繼續傳承至後代千秋萬古歷久彌新。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在他之後不復見有聖人之封號,他的思想言論見於《孟子》七篇之中,影響後來的思想家鉅大。
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廟前。
孟子生卒年考 ﹕
【文献】《史記‧孟軻荀卿列傳》孟子名軻字子輿,周時鄒人,就是現在山東鄒縣。生公元前372年周烈王4年(己酉),卒公元前289年。
《孟氏譜》,認為孟子生于周定王三十七年己酉四月二日,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壬申正月十五日,共活了八十四歲。在諸多學者歷史的考證中對孟子生卒之年壽有不同之版本。錢穆說:知人論世,貴能求其開世之事業,不務詳其生卒之年壽。今謂孟子生于烈王四年,或謂生于安王十七年,前后相去不過十五年,此不過孟子一人享壽之高下,與開世大局無關也。錢穆這主張認定也就化解了眾說云云的紛擾。
幼年家世﹕
【文献】《史記·孟軻荀卿列傳》: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故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子孫,既已衰微,分適他國。孟子在齊國為官一直居住在齊國,但是孟母辭世後卻回到魯國下葬,因此史學家認為孟子的祖先應該是魯國三桓孟孫氏的後裔,後己更稱孟氏。(定公八年)因家族勢力漸微,而遷徙到各國。
啟蒙與倫理道德教育﹕
孟子接受教育的時間較早,劉向《列女傳》記錄的,「孟母三遷」、「殺豚不欺子」、「斷織勸學」都是流傳民間的兒童教育故事。孟母也成為了家家戶戶喻曉,相沿二千餘年歷久弭新典型的模範母親。
孟母的教育哲學理念不止於兒童教育,甚至夫婦相敬如賓相處之道,也有很實際的範例。周靈王17年,秦孝公10年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這是孟子剛新婚的故事。一日,孟子由外面歸來,進入臥室看見妻子袒露更衣,非常生氣認為有失婦德欲休妻,妻子神情悲戚向婆婆辭行要歸返娘家,孟母問兒媳發生了何事,媳婦據實相告事情始末,明理的孟母叫來兒子說之以禮。
孟母召孟子而謂之:「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
孟母對兒子說:「古禮之道。要進入房子。必先發聲問:屋內有人在嗎?誠敬之心也。即將走進堂前必先出聲告知前面的人有所戒慎。進入到室內目光要下視。避免唐突看見不當看到的別人隱私。今日你不察自己失禮之處反而責怪別人不是。這不就遠離禮所教導的真義了嗎? 」這番話讓孟子省察己過,逐向夫人賠禮謝罪免掉一場悲劇。這篇故事讓一些有涵養的君子稱讚孟母不僅懂得教子之道,婆媳之道也處置得宜。
勵子移忠作孝: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閒居,擁楹而歎。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而歎,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
孟子在齊不受重用想到趙國出仕,但礙於母親年紀老邁,古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因此憂於形面色。孟母見狀問他。他回說沒事。卻又長噓短嘆。孟母再問他。他終於說出心中話。自己有著遠大理想抱負目標。但是齊宣王不重用他。使他空有抱負志不得伸。趙王願意用他的仁道思想。他希望去闖一番仁道聖業。心又擔憂母親年邁不敢造次。因而煩憂。
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脩,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此之謂也。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孟母告訴他不必擔憂母在。婦道遵循古訓之禮,應當是精通於調理,烹飪,縫紉,侍奉公婆等份內家事,只要有女主內德行涵養,無須有沖天之志《易經》第三十七卦風火家人:家人,女正位乎內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詩經》說:「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你已經成人了,應當行乎義理之道,我則盡婦道三從四德之禮。」這番激勵讓孟子能盡心盡性發揮而無後顧之憂終能成為一代聖人。
後學僅是一粒微小的砂塵不敢言有何見解,只是每每閱讀《孟子》這本書時,自己的內心澎湃激盪不已,遙想一位仁者擔著時代使命週旋於權貴和外道之中,如何讓自己在這波濤駭浪黑暗勢力當道之中,屹立不動搖,堅持到最後一刻,得以全身而退的大無畏精神,誠如其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結語
當年師尊師母二老大人共擔掌三曹普渡大任,師尊於三六中秋歸天繳旨,留下師母獨撐法船之舵多少的委屈和淚水,承擔起末後一著大事,面對無數的責難和抹黑不做任何辯解。唯獨日日一萬叩首,祈求上天停息考魔,讓傳道渡化眾生工作得以推展。民國六十四年師母西歸,歸後慈訓﹕自從爾師交天旨,天命重任母獨承。天時人事種種變,道場沉寂廿餘冬。幾番艱難困苦歷,金線微茫光難明。滿天繁星微光留,漫漫長夜殘月落,天機時運又一更。如今日墜月又落,黎明尚有一段程。群星棋佈光輝顯,燦爛星光照末程。未來重任在徒眾,和衷共濟大任承。這幾年道場中德高望重的老前人輩年歲已漸高,但離道傳萬國九洲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身在國外推展道務常有人單勢薄,力不從心的感覺。在此之際,各道場如何能不負師母大人苦叮嚀和衷共濟同心同徳,力挽狂浪努力向前,必能展現另一番新氣象。
讀《孟子》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來自我激勵,謹將淺薄心得與同修分享。
福虎生豐展道務 羅煥瑜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四日,歲次庚寅正月初一日,美國全真道院舉辦新春祈福暨道親團拜。一進入道院,望眼佛堂的佈置,就讓人感受到新春之喜,加上擴音器撥放出乒乓砰砰的鞭炮聲;好快一年365天又過去了。還記得 上天老始終提醒我們,天時緊急歲月穿梭,要趕快渡有緣眾生;試問道親們過去一年我們渡了多少人啊!回顧過去和展望將來,我們不妨想想過去的一年,我們有什麼事沒有完成,我們有多少想渡的人而沒有行動。新的一年開始了我們是否該立下今年之愿,規劃出今年的新希望,了結未了之愿。「為道常具青雲志,行道永懷赤子心」。同修們大家共勉之。
「佳節良辰彌勒到,祖師接盤映春暉」。在辦事員學長以莊嚴整齊動作中獻供、請壇,楊老點傳師精神抖擻,領導點傳師們和道親們獻香、道喜;在開春之際,燒頭香示好運;祈求上天保佑「國趨昌盛人趨富,道務鴻展普天下」。
「對聯千詩映新春,書寫人間吉祥語」。獻香後下樓進了講堂,首先看到陳伯伯老神在在寫出一手好字,道親現場下單講出吉祥語,陳伯伯當場揮毫相贈。不落人後的道親想表現一下,拿起桌上的紙筆寫出自己喜歡的字句自娛也娛人。接著看到小菩薩們圍坐桌邊一言不語,哦!原來他們在下棋,真所謂「觀棋不語真君子」。
「萬家騰歡言,四海慶新春」。奇怪了,前邊是一人講大家聽,為什麼這邊大家講大家聽。原來是擺攤全民開講──泡茶話舊,在盧壇主泡著提供的頂級好茶配著點心甜果,道親們道出陳年舊事,你起頭我搭腔一時處在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中。在此刻中,道親們知不知道,當年楊老點傳師和陳點傳師不畏艱難,在張老前人一聲令下遠渡重洋,將寶貴大道遠從台灣帶到洛杉磯有多少年頭了?兩位長者的艱辛萬苦我們體會到了嗎?「前輩創業為千古,後代建設排萬難」。我們領悟了多少?我們做到了多少?同修們讓我們共同省思及好好修,以不負老之恩前人之志。
「詩書承舊業,新年啟新知」。哇!眼前看到桌上擺著架上掛著五彩繽紛的摺紙作品,讓人眼界大開。原來是楊姐以她的巧手,摺出許多各式各樣的三角摺紙和平面摺紙藝術造型,有:法船同舟、仙鶴祝壽、大愛之心、天鵝祥瑞、蓮花蓮座、年年有餘…等,五花八門令人愛不釋手,因此生意最好屬這攤,一攤不夠再加兩張桌,桌邊圍滿當場學習的老中青童女道親,手忙腳不亂,專心一致摺出喜愛的作品。旁鄰龔姐的賀卡DIY攤位,前也有著小朋友,又畫又剪做出自己喜愛的賀卡。收攤前楊姐也將長期以來摺疊的作品,全數分享道親結善緣。
「道展宏圖九洲麗,八方瑞氣五穀豐」。中午時分到了,全體道親移駕樓上堂獻午香。首先坤道由楊老點傳師和徐點傳師,帶領道親獻香祈福道喜和呈奏懺悔文,乾道由陳點傳師和辜點傳師、郭點傳師帶領。獻香禮成接著辜點傳師主持點光明燈,由楊老點傳師將燈之聖火引點給各位點傳師手上燈座,接著傳給每位道親象徵薪火相傳,大道傳至每位道親身上延展普天下,儀式結束後道親以最虔敬之心,恭奉予老壇前。過新年發紅包是一定要的,道親們老老少少以感恩的歡喜心,從楊老手上接到一個耕德生福的大紅包,又高興的拿到供拜仙佛的供果,及一小袋五穀米,讓道親們吃了身體健康,年年五穀豐收。歷時一個多小時的慶賀儀式,五臟廟也跟著敲鑼打鼓了,樓下餐廳由陳姐和吳兄大早就帶領多位道親,辛苦準備好的美味佳餚等著道親享用,十幾道菜色讓道親享用無盡,意謂年年有餘。
「歡歌笑語辭舊歲,爆竹聲聲迎新春」。酒足飯飽後大講堂又熱鬧起來了,泡茶話舊的繼續下半場,沒拿到春聯的揮毫不停,輸過一盤棋的找機會扳回一成。生意最好的摺紙教學,人潮不斷只好添加桌椅滿足要求,加上由吳學長和游學長精心設計的道寄韻律卡拉OK接唱,使得整間講堂熱鬧非凡不亞於早上。趁學長在調整器材之時,羅伯伯以89歲的高齡中氣十足吹奏口琴,此時遠從柬埔寨金邊市遠道而來的游姐,拿起麥克風跟隨琴聲高歌,不落人後的全真之寶逗笑王易兄,拿根拐杖當麥克風又唱又舞,趣味十足,使得今日活動high到最高點。道寄韻律歌唱娛樂中,溫姐也帶領多位越南道親,合唱多首廣東腔調的賀新年歌曲,做為圓滿的ending。
天下沒有不散之宴,曲終人散該是收攤的時候了,為了今天而辛苦事前做準備的同修們,你們的付出是讓道親們肯定的,你們的功德是無量的,在你們耕耘的福田裏,又增添一樁了,新的一年來臨,你們的福報會是永續的。後學最後以今年提供給道院的對聯「巍巍聖道傳四海,福虎生豐佈天下」。恭祝道親們「福慧雙修聖凡如意」。
|
http://greattao.org/monthly/2010-03.htm
..............................................................................
何謂末後一著?
面臨威脅最後一刻,也叫末後,求道時,點傳師在
點道時的申請詞中唸到,「末後一著昔未言,明人
在此訴一番,魚夫識得還鄉道,生來死去見當前。」
這意思是說,現今末後當代的天命明師指點我們,
陰古時候都是單傳獨受的,而今道降火宅,老
慈悲才能有此大開普渡的時運,點傳師代表師尊、
師母,把真道傳給迷昧的芸芸眾生。明示生從何
來,死往何處去的正門。一步直超的捷徑返回無極
理天的正確的道路,就在明師ㄧ指的玄關竅,當前
了了分明。此乃現今非常殊勝的醫大是因緣。
(二)請壇經:「十二元辰,各俱其天,時勢將至」
所謂午未交替,天地生滅的時運,天地的生成從子
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一直到申會收人,
酉會滅地,戌會滅天,亥會混沌,這整個的氣數就
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每一個時期,因氣象的變遷,
人心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劫數;今逢上天降下大道,
形成了「道劫並降」的時運,現今的天時白陽期即
也是我們最後機會,錯過了這次機會,就要再等十
二萬九千六百年,生生死死輪迴那麼漫長,隨也不
敢保證下一個元會是否能遇上普渡收圓大因緣,更
不知能否再有這個色身,更難遇上明師降世應運之
因緣,而今我們有幸能夠求道,更要了解,道是應
時應運而降,我們更要識透天時緊急,把握當下及
時行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