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中藥知識簡介

中藥知識簡介

分類:文化民俗
2010/07/02 09:12
中藥知識簡介
概述
在中國的遼闊大地和海域,分佈著種類繁多、産量豐富的天然藥材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僅典籍所載,己達三千種以上。對於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歷史,也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物質基礎。幾千年來,以之作爲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對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些藥物中,植物性藥材占大多數,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來相沿藥學叫做“本草學”。本草學典籍和文獻資料十分豐富,記錄著中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創造和卓越貢獻,並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內容。由於中藥的應用是以中醫學理論爲基礎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點,所以人們把它稱爲“中藥”。中藥學就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採制、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中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研究物件和任務:
凡用於治療和預防藥品疾病的物質,一般統稱爲“藥物”,就來源而言,藥物可分爲天然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三大類,天然藥物是指人類在自然界中發現並可直接供藥用的植物、動物或礦物,以及基本不改變其藥理化學屬性的加工品。“中藥”、“草藥”和民族藥”除極少數(如鉛丹等)爲人工合成藥外,絕大多數均同天然藥物範疇。中藥是廣義的概念,包括傳統中藥、民間藥(草藥)和民族藥。傳統中藥是指在全 國範圍內廣泛使用,並作爲商品在中藥市場流通,載於中醫藥典籍,以傳統中醫藥學理論闡述藥理作用並指導臨床應用、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製比較規範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民間藥是指草藥醫生或民間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據經驗辨證施用,一般是自種、自采、自製、自用,少見或不見於典籍,而且應用地區局限,缺少比較系統的醫藥學理論及統一的加工炮製規範。民族藥則指我國除漢族外,各少數民族在本民族區域內使用的天然藥物,有獨特的醫藥理論體系,以民族醫藥理論或民族用藥經驗爲指導,多爲自采自用,或採用巡迴行醫售藥的經營方式。民族藥是我國傳統醫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與發展,不僅豐富了中國醫藥學主庫,也促進了中藥的發展。中藥、民間藥和民族藥三著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內在聯繫,在用藥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從而豐富和延伸了“中藥”的內涵,組成了廣義的中藥體系。
中藥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中草藥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它的內容很豐富和廣泛,所以它和許多藥學基礎學科及專業學科有著密切的關係。
化學——中草藥的醫療作用主要是由於其中所含的某些化學成分。要研究化學成分,就必須具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的知識。不但中草藥真僞優劣的鑒定常要用化學的定性定量方法,就是藥用植物的栽培、采收、炮製、貯藏等研究加工,也往往要採用化學的方法來測定在這些過程中有效成分的增減和變化。因此,無機化學、有權化學和分析化學也是中草藥學的基礎課程。
中草藥化學——這是研究中草藥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結構測定以及探討化學成分的結構和藥效關係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和中草藥學可以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我們對中草藥所含的化學成分具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利於進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中草藥學的學習有助於中草藥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等研究工作者對於中草藥具有比較廣泛而全面的知識,有利於提取、分離所用原藥材進行正確的選擇和鑒定,以免發生用錯原料而造成徒勞無功或事倍功半等情況。
中醫學基礎——這門課程講授祖國醫藥學的基本理論,如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辨證論治的原則,以及藥物作用與方劑配伍等知識。通過中醫學基礎的學習,對於中藥的臨床應用可以有更好的瞭解,爲分析中醫處方和中草藥製劑的組方設計打下基礎。
藥劑學——這是研究各種原料藥物如何調製成爲適於直接應用于病人的藥物劑型的一門學科。中草藥是調製藥劑的一類主要原料,中草藥學的學習有助於藥劑工作者在製備中草藥製劑時更好地選擇原料藥材及其粉碎方法、粉碎程度、浸出溶劑和浸出方法等等。
藥理學一這是研究藥物作用原理的一門科學。通過藥理學的學習,對於中草藥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和用途可以有較深刻的理解。
植物學——因爲中草藥極大多數來源於植物,所以必須失通過植物學的學習,具有關於植物的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分類系統等知識,才能深刻瞭解植物藥材的來源與宏觀的、微觀的鑒別特徵,在現行教學計劃中,把植物學的內容合併在中草藥學中,主要是爲了精減課程門數,同時也可以說明二者關係的密切性。此外,爲了學習動物藥和礦物藥,將在有關章節中扼要介紹一定的動物學和礦物學基本知識。
中藥分類方法
中草藥的種類很多,根據近年的初步統計,總數約在八千種左右,常用中草藥亦有700種左右。如此繁多的種類必須按照一定的系統,分門別類,才便於學習、研究和應用。藥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人們對於藥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展的。例如我國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365種藥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藥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藥,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癒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方法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藥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當時,可能在避免因用錯藥物而中毒的問題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時,增藥365種,分爲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藥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但仍較粗糙。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分類方法始有重大的發展。他採用了根據以前本草的分類方法略加修改,把藥物分爲水、火、土、石、草、穀、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藥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分爲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爲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往往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中的53種藥物中,有21種屬於菊科,而且其中10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於藥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采收,對於澄清當時許多藥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現代記載中草藥的教科書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1.按藥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藥、清熱藥、理氣藥、活血化瘀藥等。
2.按藥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藥、含揮發油的中草藥、含甙類的中草藥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係分類——先把中草藥分爲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動植物藥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係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缺點,究竟以採用那一種分類方法比較適宜,主要取決於我們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藥物功能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藥的作用和用途,按藥用部分分類便於學習和比較各類藥材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因而有利於藥材的性狀鑒定和顯微鑒定;按有效成分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學鑒定。採用按藥材自然屬性和親緣關係分類的方法,這是由於同科屬的中草藥在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化學成分和醫療應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採用這種分類方法不但便於學習和研究這些共同點,也便於比較它們的特異點,以揭示其規律性,這樣,既有利於中草藥的鑒定也有利於從同科屬動植物中尋找含有相同或類似成分的動植物,以擴大藥物資源。

…… 中藥發展史 ……
古代藥物知識的起源和積累:
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爲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藥物中草類占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爲“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爲《神衣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並爲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西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365種,稱爲《名醫別錄》。每藥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産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到了唐代,由於生産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外國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爲了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爲“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藥114種,于顯慶四年(西元659年)頒行,稱爲《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旱的一部藥典。這部本草載藥844種,並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所述是我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併,增藥500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藥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爲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爲官書刊行。
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西元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曆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書載藥1892種,附方11000多個。李時珍在這部書中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人民的藥物知識,並作了很大發展。他改繪藥圖,訂正錯誤,並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爲十六綱,六十類,每藥之下,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藥物等項,體例詳明,用字嚴謹,是我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也是我國科學史中極其輝煌的成就。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采藥,遠窮僻壤,遍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對藥物進行實地考查和整理研究,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辟迂儒之謬論,痛斥方士之邪說,糾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藥物品種和藥效方面的錯誤,才使《本草綱目》一書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平,這部書在十六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藥716種。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爲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其餘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蘭茂)、專記外來藥物的《海藥本草》(唐·李殉)。記載食物療法的《食療本草》(唐.孟銑)、記載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側重藥物鑒別的《本草衍義》(宋·寇宗黃)、側重藥物炮炙的《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 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1714種,後者描述了植物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産地敍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藥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藥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我國古代人民關於藥物的知識還收栽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幹金備急方》和《千金翼方》、宋·陳師文等所編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濟方》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藥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堿、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堿、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堿(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堿(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爲了保證藥物的療效,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爲豐富的經驗。大量事實證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藥遺産是極爲豐富、極爲寶貴的。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藥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返觀國外藥物知識的發展,以埃及和印度爲最早。西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紙草本)及其後印度的“Ajur veda”(壽命吠陀經)中均已有藥物的記載。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在醫藥的發展中也有悠久的歷史,如希臘醫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藥物學),古羅馬的Galen(西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 Medica”(藥物學),阿拉伯醫生Avicenna (西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醫藥典)等都是專門的藥物學著作,對古代醫藥學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影響。
 
現代中藥科學的發展和概況: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但是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加之國家連年戰爭,社會動蕩,經濟衰退,致使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後于歐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湧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並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爲“西醫”、西藥”。
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廢止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因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在學術醫藥工作者奮發進取,儘管困難重重,本草學或中藥學仍然有所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有260多種,大多體例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由於它們的論述範圍、體例、用語等與傳統本草有所不同,或爲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間綜合性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於臨床實用。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藥物學集成》較有代表性。該書有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藥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分類,分別記述了400餘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制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簡明實用。如秦伯未《藥物學講》,分爲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12類加以介紹,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屬於傳統藥論性質。該書結合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鑒別、炮製、煎煮法等,有較好的影響。
屬於傳統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種,以肖步丹《嶺南采藥錄》、高宗岳《泰山藥物志》較有特色,也豐富了藥物的品種。食療本草有較大的進步,大多內容豐富、實用。如秦伯未《飲食指南),以傳統、簡要爲特點;楊志一、沈仲圭《食物療病常識》、陸觀豹《食用本草學》,則多爲經驗之談。其他方面,如經曹炳章據清末鄭肖岩所撰《僞藥條辨》補訂而成的《增訂僞藥條辨》,載藥110種,就産地、形態、氣味、主治等以論述或比較,爲辨識藥物真僞優劣提供了寶貴經驗。楊華亭《藥物圖考》,摘引本草文獻,對藥物品種作了科學的考證,並附有圖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炮製制藥方面,如楊叔澄《中國制藥學》、周複生《增訂藥業指南》,有關內容均較切合實際。當時的中藥學著作,除了傳統的表述外,還産生了中西藥彙通之作。彙通派醫藥學家,利用自然科學和西方醫藥學的某些成果,補充表達中藥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藥理等,或以中西藥理互爲解說;其間深淺、得失參差不齊。在各種著作中,以郭望《漢藥新覺》、溫敬修《最新實驗藥物學》及阮其烴、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經新注)等較有代表性。
鑒於此期中藥數量衆多、知識廣泛,對中藥的學習與傳播已有諸多不便,故不僅便讀、歌括一類中藥入門書籍不少,而且新産生了中藥辭書。其中影響較大的是1935年陳存仁編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全書270萬字,收藥目4300條,每藥分別介紹命名、古籍別名、基本、産地、形態、性質、成分、效能、主治、歷代記述考證、辨僞、近人學說、配合應用、用量、施用宜忌、參考資料等21項。資料豐富、全面,彙集了古今有關論述,並有附圖。它是中藥發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辭典。除上述外,反映在本草或中藥學術的進步,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功效和主治已明確分別開來,功效表述較準確,增加了中藥劑量,以及逐漸用科、屬、種名表示中藥基源等。 這一時期藥用植物學、生藥學已成爲研究植物類中藥的自然來源(分類)、性狀或鑒別等新興的學科,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趙燏黃《中國新本草圖志》、《祁州藥志》、《現代本草生藥學》和裴鑒《中國藥用植物志》等,均很有代表性。與此同時,也從化學成分、藥理等方面對若干常用中藥進行了許多研究工作。其中以陳克恢對麻黃成分、藥理的研究最深入,而且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其他學者對洋金花、延胡索、黃連、常山、檳榔、鴉膽子、益母草、烏頭、川芎、當歸等百餘種中藥進行了成分、藥理或臨床研究,開拓了中藥現代研究的道路。 民國時期有許多中醫藥社團、院校,雖屬民辦,但在傳播學術、交流經驗,培養人才等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27年以來,在中囯共產黨領導的地區,十分重視中醫藥事業的普及與發展,在研製藥品、防治疾病中,大量採用中醫藥,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成績。它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醫藥事業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949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中囯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制定了以團結中西醫和繼承中醫藥學爲核心的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發展中醫藥事業。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中國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中藥學也因此取得了長足進步。 從1954年起,國家有計劃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計有《本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綱目》等數十種。60年代以來又輯複了《吳普本草》、《別錄》、《新修本草》、《本草拾遺》等十餘種,對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獻有重大意義。
隨著中藥事業和學術的發展,新的中藥著作大量湧現,範圍廣、門類齊全。其中一批中藥著作反映了當代水平:①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寫的《中藥志》,原書分四冊,修訂後全書分六冊,其中一、二冊爲根與根莖類,收載藥物206種;三冊爲種子果實類,收載藥物138種;四冊爲全草類,收載藥物135種;五冊爲葉、花、皮、藤木、樹脂、藻菌、其他類,收載藥物148種;六冊爲動物、礦物類,待出。每冊藥物均附有墨線圖、照片及彩色圖照。每一藥物介紹了歷史、原植(動)物、採制、藥材及産銷、化學成分、藥材鑒別、性味及功效、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附注等內容。②70年代由《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編寫的〈全國中草藥彙編)共收載中草藥2288種,附墨線圖2100餘幅。各藥介紹了來源、形態特徵、生境分佈、栽培或飼養要點、採集加工、炮製、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處方等,內容全面、簡要。比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全國中草藥資源與應用。③經過長期努力由江蘇新醫學院編寫的《中藥大辭典》,共收載中藥5767種。每一藥物分藥名、性味、歸經、功能主冶、選方”、臨床報道、各家論述等到19項加以記述。它包含了所載中藥古今有關內容。④由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編纂委員會編著的《原色中國本草圖鑒》,全書共25冊,收載彩繪中藥的5000種,並附文字解說,包括基原、植物(動物)形態、採集加工、化學成分、藥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內容。⑤由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雲南省藥品檢驗所等編纂的《中國民族藥志》首次介紹了中國多民族藥物1200多種。每一藥物分民族藥名、來源、民族藥用經驗、藥材檢驗、科研資料等項,具體介紹了藥物的基原、學名、藥用部分、形態及附圖、歷史現狀、功用,以及成分、藥理、臨床應用等。此外,徐國鈞《生藥學》、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劉壽山《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等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藥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先後多次組織力量資源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和資料的搜集。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國和各地中藥志或藥用植物志、動物志等著作中。現已知中藥資源總數有12807種,其中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在中藥資源調查基礎上,一些進口藥材國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如蘿芙木、安息香、沈香等已在國內生産。中藥資源保護、植物藥異地引種、藥用動物和藥用動物的馴化及中藥的綜合利用也頗見成效。西洋參、天麻、鹿茸、熊膽和人參、鈎藤等就分別是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中藥的現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矚目進展:①中藥的基本理論得到了系統、全面整理,對藥性、歸經、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實驗研究取得較大成果。但這方面的研究難度較大,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②生藥學和中藥鑒定學,在中藥鑒定方面除一般來源、性狀鑒定外,還普遍採用顯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鑒定技術已向用少量檢品達到迅速、準確的方向發展。③通過中藥炮製技術與原理的現代研究,中藥炮製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與此相應,對許多中藥的炮製、作了改進和規範,並採用了許多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提高了飲片質量。④建立了中藥化學,對中藥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多數常用中藥明確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學結構。⑤建立了中藥藥理學。對多數常用中藥的藥理進行了系統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腫瘤、解熱、利尿、降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藥物篩選。過去不被注意的多糖類、鞣質、氨基酸、多肽等,現己發現有多種生物活性。它在闡明中藥功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③隨著中藥製劑的發展,新劑型的增多,以及質量檢測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藥生産已走向現代化。 爲了統一制定藥品標準,衛生部及早成立了藥典編纂委員會,後改爲中國藥典委員會,於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先後出版發行了六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從1963年開始,藥典分“一部”、“二部”編寫。“一部”爲中藥部分,主要收載中藥材、中藥成方製劑,另有凡例與附錄的製劑通則、中藥檢定方法等。所收載的中藥各版均有調整。1995年版藥典“一部”共收920種,其中藥材、植物油脂等522種,中藥成方及單味製劑398種。有關中藥內容,根據品種和劑型的不同分別依次列有:中文名、中文拼音與拉丁名、來源、處方、制法、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注意、規格、貯藏、製劑等。附錄的內容以及先進的檢測方法等大爲增加。與此同時,國家一直重視藥政法的建設工作,先後制定了多個有關中藥的管理辦法,並於是1984年國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的頒佈對保護人民健康,發展中國醫藥衛生事業,提高中國藥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中醫藥教育、科研事業有了空前發展。中國現有20餘所中醫學院、藥學院設有中藥專業,近60所醫藥學校、衛校設置了有關中藥的專業;國家一級和許多省市成立了中醫藥研究院所。在開展科研和人材培養(含藥劑士、學士、碩士、博士、工程師、藥師等)等方面發揮了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醫藥學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來這種交流尤爲頻繁。國際中醫藥學術會如亞細亞中醫藥學術大會、國際中草藥學會均召開了多次。中外藥學科研人員互派或應邀進行學術交流也不少。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使中藥學在國外也日益受到重視,除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使用與研究中藥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國家也逐漸採用與研究中藥防治疾病。
凡此種種,無不標誌著中藥科學在社會主義中國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也展示了中藥事業光輝而廣闊的前景。

…… 我國各區域的中藥資源 ……
爲了更好地掌握和有效地開發井保護中藥資源,根據自然區劃,將我國的中藥資源劃分爲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西南區、華南區、內蒙古區、西北區、青藏區以及海洋區等九個中藥區。以下簡要地介紹各區的自然條件,重要中藥資源及其開發前景。
一、東北區
本區包括黑龍江省大部分、吉林省和遼寧省的東半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的北部。地貌上包括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以及三江平原。本區是我國最寒冷地區,熱量資源不夠充足,大部分地區屬於寒溫帶和中溫帶的濕潤與半濕潤地區。全區覆被以針葉林爲主的森林覆被率達30%。
全區的中藥資源有2000餘種,其中植物類1700種左右,動物類300多種,礦物類50餘種。特點是野生的種群數量大,蘊藏量豐富。野生的關黃柏(Phe1odendron amurense),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關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牛蒡子(Arctium lappa)、桔梗(P1aitycodon grandiflorum)、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朝鮮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遼細辛(Asarum h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槲寄生(Viscumcoloratum)、赤芍(Paeonia lactif1ora)、草烏(Aconitum kusnezoffii)、關木通(Aristolochia mandshuriensis)、平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關龍膽(Gentiana manshurica)以及熊膽、蛤蟆油等一批“關藥”,蘊藏量分別占全國同品種蘊藏量的50%以上。
本區還是我國野山參及種植人參(Panax ginseng)的最主要産地,産量占全國人參總產量95%以上。鹿的飼養及鹿茸的生産在全國也佔有重要地位。
本區對中藥資源的發展,一方面應注意對大面積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如五味子、黃柏、刺五加、赤芍、桔梗、牛蒡子、關龍膽等,以利它們的再生。另一方面也應對一些特産中藥,如人參、熊膽、鹿茸、蛤蟆油等建立種植及家養基地,加強繁衍和管理。此外,對一些有開發前景的野生資源,如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滿山紅(Rhododendron dauricum)、遼東楤木(Araliaelata)、東北土當歸(Aralia continentalis)、東北雷公藤(Tripterygium regelii)等應加強研究及保護。
二、華北區
本區包括遼寧南部、河北中部及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中部及南部、山東省、陝西省北部和中部,以及寧夏自治區中南部、甘肅省東南部、青海省、河南省、安徽省及江蘇省的小部分。地貌上西北高,東南低,夏季較熱,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區屬於暖溫帶。植物種類以華北植物區系爲主,森林植被是以松、柏爲主的針葉林和以櫟樹爲主的闊葉林。 全區的中藥資源有1800餘種,其中植物類1500種左右,動物類約250種,礦物類約30種。野生資源中較豐富的有酸棗仁(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北蒼術(AtractyIodes lancea var. chinensis)、遠志(Po1ygala tenuifolia)、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黃芥(Scutellaria baicalensis)、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葛根(Puerarialobata)、柏子仁(Platycladus orientalis)、銀柴胡(Stel1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玉竹(Po1ygonatum odoratum)等。栽培藥材産量較大者有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杏仁(Armeniaca vu1garis)、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 )、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 )、黨參(Codonopsis pi1osula )、山藥(Dioscorea opposita)、懷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板藍根(1satis indigotic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紫菀(Aster tataricus)、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栝樓(Trichosanthes kiri1owii)、北沙參(Glehnia littoralis),以及近年得到飛速發展的栽培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m)。動物類藥物主要有全蠍。礦物類中藥主要有龍骨、赫石、磁石、爐甘石及陽起石等。
本區中藥資源,除繼續發展好一批傳統産品如地黃、黃芪、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潞黨參、毫白芍、毫菊花、萊陽沙參、杏仁、山楂以及西洋參外,還可進一步將野生的遠志、柴胡、黃芩、丹參等轉爲人工栽培。對有開發前途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全蠍、杜仲等應進一步開展家種或家養。
三、華東區
本區包括浙江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蘇省中部和南部、安徽省中部和南部、湖北省中部和東部、湖南省中部和東部、福建省中部和北部,以及河南省及廣東省的小部分。全區丘陵山地占3/4,平原占1/4,雨量較充沛,屬於北亞熱帶及中亞熱帶,前者的植被爲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後者主要爲常綠闊葉林。
全區有中藥資源約3000種,其中植物類2500餘種,動物類300餘種,礦物類約50種。著名的道地藥材有種植的浙八味: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玄參(Scrophularia ningpoensis)、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白芍(Paeonla lactiflora)、杭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和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尚有産于安徽的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宣州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銅陵牡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江蘇的茅蒼術(Atracty1odes lancea);江西的清江枳殼(Citrus aurantium);湖南的平江白術(Atracty1odes macrocepha1a);福建的建澤瀉(Alisma orientalis)和建蓮子(Nelumbo nucifera)。其他較著名的中藥還有: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茯苓(Poria cocos)、薄荷(Mentha haploca1yx)、太子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海風藤(Piper kadsura)、女貞子(Ligustrum lucidum)、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夏枯草(Prunela vulgaris)、動物藥則有鼈甲(Trionyx sinensis)、龜甲(Chinemys reevesii)、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等。
本區中藥資源的發展,除了繼續鞏固原有的一批著名道地藥材外,還應擴大栽培從國外引種的西紅花(Crocus sativus),擴大霍山石斛、茯苓等的栽培。並可擴大鼈甲、蜈蚣、金錢白花蛇等的養殖。
四、西南區
本區包括貴州省、四川省、雲南省的大部分、湖北及湖南省西部、甘肅省東南部、陝西省南部、廣西自治區北部及西藏自治區東部。全區絕大部分爲山地、丘陵及高原。屬於北亞熱帶及中亞熱帶,前者的植被主要爲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後者則主要爲常綠闊葉林。
本區自然條件複雜,生物種類繁多,爲我國中藥材的主要産地。全區中藥資源約5000種,其中植物類約4500多種,動物類300多種,礦物類約80種。且有衆多的道地藥材。例如屬川産道地藥材主;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川附子( Acontum carmichaeli)、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川麥冬(Ophiopogon japonica)、川郁金( Curcuma sichuaensis)、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 cv. Hangbaizhi)、黃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川黃連(Coptis chinensis、C. deltoidea)、川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F.cirrhosa)、川大黃(Rheum officinalis)、獨活(Angelica pubescens f. biserrata)等。屬雲南産道地藥材主要有:雲木香(Aucklandia lappa)、雲南三七(Panax notogineng)、雲黃連(Coptis teeta)、雲當歸(Angelca sinensis)、雲天麻(Gastrodia elata)等。屬貴州産道地藥材主要有:天麻、杜仲(Eucommia u1moides)、半夏(Pinellia ternata)、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等。野生藥材中占全國産量50%以上的主要品種有:茯苓(Poria cocos)、厚樸(Magnolia officinalis),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豬苓(Po1yporus umbellatus天麻、半夏、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川楝子(Meliatoosendan)、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及礦物藥雄黃、朱砂等。動物藥則有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及熊膽等。
本區的中藥資源,除應繼續大力發展傳統屬於“川、廣、雲、貴”道地藥材外,還應注意擴大川貝母、胡黃連、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石斛(Dendrobium nobile)、雲木香等的人工栽培,並要努力擴大對麝、穿山甲、熊、雲豹等珍稀動物的飼養。
本區爲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藥十分豐富,因而也應注意繼續對民族藥的調查、整理、研究和開發。
五、華南區
本區包括海南省、臺灣省及南海諸島、福建省東南部、廣東省南部、廣西自治區南部及雲南省西南部。本區大陸部分的地勢爲西北高,東南低。氣溫較高,濕度也大,屬南亞熱帶及中亞熱帶。植被爲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以及赤道熱帶珊瑚島植被。
全區有中藥資源近4000種,其中植物類3500種,動物類200多種,礦物藥30種左右。區內多道地南藥,著名的有: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鈎藤(Uncaria rhynchophylla)、檳榔(Areca catechu)、訶子(Terminalia chebu1a)、肉桂(Cinnamomum cassia)、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胡椒(Piper nigrum)、蓽芨(Piper cubeba)、沈香(Aquilaria sinensis)、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兒茶(Acacia catechu)、廣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千年健( Homalomena occulta)、鴉膽子(Brucea javanica)、狗脊(Cibotium barometz),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以及一批姜南藥,如幹薑(Zingiber officinale)、砂仁(Amomum villosum)、益智仁(A1pinia oxyphylla)、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草果(Amomum tsaoko)、山柰(Kaempferia galanga)、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郁金(Curcuma aromatica)、薑黃(Curcuma longa)、莪術(C. aeruginosa,C. kwangsiensis)以及大量引種的白豆蔻(Aomum compactum, A. kravanh)等。動物藥中有較重要的有蛤蚧(Gekko gecko)、金錢白花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及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1a)。
本區由於具有良好的熱帶及亞熱帶的自然環境條件,可選擇適宜各種不同南藥的小環境,繼續擴大南藥的引種和栽培,例如馬錢子(Strychnos nux-vomica)、檀香(Santalun album)、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膨大海(Sterculia lychnophora)、乳香(Boswellia carterii)、血竭(Dracaena cambodiana)、番瀉葉(Cassia angustifolia)以及白豆蔻等。
本區豐富的嶺南草藥使用經驗,也應注意研究及開發。
六、內蒙古區
本區包括黑龍江省中南部、吉林省西部、遼寧省西北部、河北及山西省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東部。地勢東部有山脈及平原,中部有山脈及高壩,南部地勢也高,而北部則爲大草原。大部分地區冬季乾燥寒冷,而夏季涼爽。本區的北部及西部植被以蒙古植物區爲主,東部及南部則有華北及長白山區系成分。
全區有中藥資源12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1000餘種,絕大部分爲草本植物。著名的道地藥材有:野生及載培的內蒙古黃芪(Astraga1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A. membranaceus),産量占全國黃芪産量的 4/5左右;多倫赤芍(Paeonia 1actif1ora)、關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及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也是本區著名的大宗藥材。其他産量較大的還有麻黃(Ephedra sinica)、黃芩(Scutel1aria baicalensis)、甘草(Glycyrrhiza ura1ensis)、遠志(Po1ygala tenuifolia)、龍膽(Gentiana manshurica,G. Triflora)、郁李仁(Cerasus humilis)、蒲黃(Typha angustata T. davidiana)、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酸棗仁(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蒼術(AtractyIodes lancea var. chinensis)、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等。動物類藥材主要有熊膽、鹿茸以及飼養的烏雞。礦物類藥材主要有石膏、芒硝、麥飯石、龍骨、白石英等。
本區的中藥資源,可選擇適當地點,發展甘草、麻黃、防風、黃芪、赤芍、知母等道地藥材的半野生生産基地。同時,對本區蒙藥的整理研究也應進一步深入開展。
七、西北區
本區包括新疆自治區全部、青海及寧夏自治區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以及甘肅西部和北部,本區內高山、盆地及高原相間分佈,但高平原占絕大部分,沙漠及戈壁也有較大面積。本區日照時間長,乾旱少雨,氣溫的日差較大。從北到南地跨乾旱中溫帶、乾旱南溫帶及高原溫帶。
全區中藥資源約2000餘種,其中植物類近2000種,動物類160種,礦物類約60種。不少種類的中藥蘊藏量較大,其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的有: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C. tubulosa)、鎖陽(Cynomorium songaricum)、甘草(G1ycyrrhiza uralensis,G. glabra)、麻黃(Ephedra equisetina,E. sinica)、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阿魏( Ferula fukanensis,F. sinkiangensis)、枸杞子(Lycium barbarum)、伊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大葉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P. pictum)等,均有很大的産量。其他蘊藏量較大的中藥材還有:雪荷花(Saussurea involucrata)、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馬藺子(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及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等。動物類藥材主要有馬鹿茸(Cervus elaphus)。
本區的中藥資源,需要對一些重要的野生中藥,採取人工引種栽培措施,以擴大産量,如肉蓯蓉、鎖陽、阿魏、新疆紫草等。對一批珍稀瀕危的藥用動物,如賽加羚羊、馬麝等應加強保護及繁殖。
本區的維藥等民族藥物,具有很豐富的內容,也應加速研究及開發。
八、青藏區
本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大部分、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肅西南部。本區海拔高,山脈縱橫,多高山峻嶺,地勢複雜。氣候屬高寒類型,日照強烈,光輻射量大。植被主要有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濕性草原以及溫性乾旱落葉灌叢。
全區有中藥資源1100餘種,多高山名貴藥材。其中蘊藏量占全國60%~80%以上的種類有: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N. chinense)、大黃(Rheum palmatum,R. Palmatum var. tanguticum)、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其他主要的藥材還有: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藏黃連(Coptes teeta )、天麻(Gastrodia e1ata)、秦艽(Gentiana tibetica,G. crassicaulis)。動物類藥材主要有麝香及鹿茸。礦物類藥材主要有石膏、雲母、芒硝。
本區適宜發展高山類型的藥材,重點物件爲冬蟲夏草、川貝母、胡黃連、甘松、大黃及動物藥材麝香和鹿茸。
本區是藏醫藥的發源地,有一批地産的常用藏藥,如烏奴龍膽(Gentiana urnula)、翼首花(Pterocepha1us hookeri)、船盔烏頭(Aconitum naviculare)、尼泊爾黃堇(Corydalis hendersoknii )、金球黃堇(Corydalis hendersonii) 金球黃堇(Corydalis chorysosphhaera)、輪葉棘豆(Oxytropis chiliophylla )等,總計有300~400種,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並從中開發出有卓效的新藥。
九、海洋區
本區包括我國東部和東南部廣闊的海岸線,以及我國領海海域各島嶼的海岸線,總面積達420萬平方公里。海底的地貌由西北向東北傾斜;氣候由北至南逐漸由暖溫帶向亞熱帶再向熱帶過渡的特徵。
本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藥用生物,總數近700種,其中海藻類100種左右,藥用動物類580種左右,礦物及其他類藥物4種。主要的海洋中藥有昆布(Laminaria japonica)、海藻(Sargassum pallidum,S. enerve,S. hemiphyllum)、石決明(Haliotis diversicolor,H. asinina,H. discus hannai,H. ovina)、牡蠣(Ostrea gigas,O. rivularis,0. talienwhanensis)、海馬(Hippocampus kelloggi,H. histrix,H. japonicus,H. kuda,H. trimaculatus)、海龍(Syngnathus acus, 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Solenognathus hardwickii),以及海螵蛸(Sepia esculenta ,Sepiella maindroni)、海狗腎(Callorhinus ursinus)、斑海豹(Phoca vitulina)等。
我國在沿海所開展的水産養殖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石決明、海帶、紫菜、牡蠣、珍珠等中藥資源有了充分保證。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藥庫,從藻類和海洋動物中研究開發新藥有很大的潛力。對海洋中的珍稀瀕危的藥用物種如海狗及斑海豹,則應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中藥資源是大自然和我國傳統文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寶藏。一方面我們要更有效地通過開發某個中藥具體物種及歷史上使用這種中藥的經驗,採用多學科的綜合方法和手段,達到更好利用目的;另一方面更要依靠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大力保護和發展這些資源,使它們能持續地發揮資源作用,保證藥源的持續供應。爲此,需要在摸清資源(特別是一些重要資源)家底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對各項資源作出蘊藏量、需求量、實際可供應量等各項指標的動態監測,並作出相應的技術和行政措施。在各地經濟發展的規劃中,也需要對中藥資源作出相應的自然區劃和發展規劃。在原有道地藥材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若干個道地藥材生産基地。在全國範圍內,應有計劃地建立若干中藥自然保護基地和中藥植物園或養殖園,對各種珍稀瀕危的藥用物種以及各種種質資源進行收集與保護。
總之,中藥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也是關聯到許多部門、許多行業和許多學科的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依靠科技、全面統籌、加強管理的基礎上,中藥資源就一定能在社會主義建設及人民保健事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加顯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 中藥資源的種類 ……
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等多種原因,各地區的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應用範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具有不同內涵、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三個部分,即中藥材、民間藥和民族藥。現就中藥材、民間藥和民族藥的應用種類進行論述。
(一)中藥材的種類
中藥包括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而中藥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藥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於飲片和中成藥的藥材有1000~1200餘種,其中野生中藥材種類占80%左右;栽培藥材種類占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藥材中,植物類藥材有800一900種,占90%;動物類藥材100多種;礦物類藥材70一80種。植物類藥材中,根及根莖類藥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藥材180~230種;全草類藥材160一180種;花類藥材60一70種;葉類藥材50一60種;皮類藥材30一40種;藤木類藥材40一50種;菌藻類藥材20種左右;植物類藥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藥材中,無脊椎動物藥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昆蟲類藥材30一40種;魚類兩栖類、爬行類藥材40—60種;獸類藥材60種左右。
1)各地生産經營的中藥材種類
中藥資源顯著的地域性決定了我國各地生産、收購的藥材種類不同,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所經營的中藥材種類和數量亦不同。全國各地生産、收購的中藥材種類各具特色,構成了中藥材區域化的模式。我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以耐寒、耐旱、耐鹽鹼的根及根莖類藥材居多,果實類藥材次之。長江流域及我國南部廣大地區以喜暖、喜濕潤種類爲多,葉類、全草類、花類、藤木類、皮類和動物類藥材所占比重較大。我國北方各省、區收購的家、野藥材一般在200一300種;南方各省、區收購的家、野藥材約在300一400種。東北地區栽培(飼養)種類以人參、鹿茸、細辛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黃柏、防風、龍膽、蛤蟆油等爲代表;華北地區的栽培種類以黨參、黃芪、地黃、山藥、金銀花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黃苓、柴胡、遠志、知母、酸棗仁、連翹等爲代表;華東地區栽培種類以貝母,金銀花、延胡索、白芍、厚朴、白術、牡丹皮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蠍子、蛇類、夏枯草、蟾酥、柏子仁等爲代表;華中地區栽培種類以茯苓、山茱萸、辛夷、獨活、續斷、枳殼等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蜈蚣、龜板、鼈甲、半夏、射幹爲代表;華南地區栽培種類以砂仁、檳榔、益智、佛手、廣藿香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何首烏、防己、草果、石斛、穿山甲、蛤蚧等爲代表;西南地區栽培種類以黃連、杜仲、川芎、附子、三七、郁金、麥冬等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麝香、川貝母、冬蟲夏草、羌活爲代表;西北地區栽培種類以天麻、杜仲、當歸、黨參、枸杞子等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甘草、麻黃、大黃、秦艽、肉蓯蓉、鎖陽等爲代表。海洋藥物以昆布、海藻、石決明、牡蠣、海馬等爲代表種。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主産品種。 中藥材的大多數品種,在全國範圍內經營調撥,全國藥材系統每年都要舉辦藥材商品交流會。在全國交流會中交流的中藥材一般在800一1000種,最多達幾千種。在全國經營的藥材品種中,常用藥材大約500一600種,少常用藥材200種左右,不常用藥材約100種,還有少數冷門藥。從各地經營規模來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般爲700一800種,中小城市一般在500一600種,縣及縣以下爲300一400種。上海是我國經營藥材品種較多的地區,據記載,最多時可達幾千種。
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載的中藥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是我國的國家藥品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必須符合國家藥品標準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標準(簡稱地方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頒佈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到1995年版,收載藥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藥典的種藥材及製品中,實際收載藥材446種,其中植物藥材383種,占86%;動物藥材種,占9%;礦物藥材21種,占5%。3類藥材中,植物和動物藥材來源較複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藥多來源,在1985年版藥典收載的425種植物、動物藥材中,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二是多藥一來源,屬於這種情況的有42種,其中兩味藥同屬一來源的38種、3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4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因此,從基原統計來看,425種植物、動物藥材來自536
http://tw.myblog.yahoo.com/jw!znzU8.CbERruNDjHnh85cPE-/article?mid=15292

藥用植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